3月以来,基于对流动性缺口的担忧,市场关于降准的预期逐渐升温,3月29日甚至一度出现了“降准”的假消息,引发市场波动,而后央行辟谣并罕见出手维权,将当前有关降准的讨论推向了高潮。短期内降准概率有多大?在笔者看来,综合当下的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和经济基本面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短期内货币政策或难以进一步宽松,降准可能性与必要性也在降低。
一是结合基本面来看,逆周期政策已经稍见成效,带动经济有见底企稳之势。在前期政策积极发力以及中美贸易冲突缓释的背景下,3月中国经济数据出现了一些改善。前瞻指标方面,3月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1.3个百分点至50.5%,重回荣枯线以上,创6个月新高;工业生产、需求、中小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中的建筑业等分项数据均有明显改善;季节性因素之外,结合发电煤耗等高频指标,仍然指向3月经济数据环比回暖。展望4月,伴随着增值税减税落地、基建补短板等逆周期调控政策相继步入集中发力期,加之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预计二季度中国经济形势有望实现筑底企稳,逆周期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压力已然降低。
二是短期通胀存在上行压力,制约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与经济企稳相对,当前二季度通胀压力有所上升。目前来看,价格底部叠加非洲猪瘟的影响,本轮猪周期启动无疑,猪肉价格带动食品分项,将成为二季度通胀上升的主因,而近期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将提供一定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测算,3、4月份CPI同比将回升至2.5-2.6%左右,6月压力更大,可能达到3%;尽管这一水平并不足以使当前货币政策转向、经济下滑背景下仍将保持逆周期调控的思路,但短期内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依然会受到限制。
三是短期流动性紧张局面可以通过多种公开市场操作缓解。当然,虽然通胀会制约短期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但也并非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转向紧缩,毕竟在全球货币政策普遍鸽派,中国经济略有好转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并无转向的必要。而从货币市场的利率来看,截止4月3日,三个月Shibor、R007分别为2.77%、2.32%,尽管近期有所上行,但仍分别较年初下降50、25个基点以上,而3月月度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低于去年同期,显示流动性仍然整体宽松。而对于二季度的集中缴税、MLF到期等期流动性压力,除了降准之外,央行亦可借助OMO、MLF到期续作等进行流动性对冲,更加灵活的根据短期流动性变化而适时调节,但不会导致流动性过度宽松。
四是防范资产泡沫重来,对降准工具的使用也将更加谨慎。本轮稳增长之中,决策层对于货币过度放水的警惕性超出以往,一直在修正“放水”预期。当前思路更加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考虑到年初以来股市大幅回暖,而3月房地产市场销售数据同比也有所改善,未来实体经济能否兑现乐观情绪,将利好真真实实地落实在企业经营数据的改善才是最为重要的。否则仅仅依靠一味的货币政策宽松推高资产价格,造成短期繁荣景象,并未有实质性的利好出现,最终也容易助推投机情绪,甚至重蹈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国家牛市”的覆辙。
五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困境并非流动性紧张,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降低。正如笔者多次强调的,自去年6月以来,去杠杆已经转变为稳杠杆,2018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5次降准,货币政策已然转向宽松,但目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如何疏通传导机制、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数据显示,私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2018年以来显著攀升,从2018年2月的55%升至2019年2月的58.2%,而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则在2019年初出现了大幅下滑,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也同比下降14%,利润情况得不到改善,或使私营工业企业被动加杠杆,用于融资、偿还旧账,而非扩大产能。因此,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水管锈住”的困难并不能仅仅通过放松货币来解决,改善企业盈利才是关键。
综上,笔者认为,短期内经济数据的一些改观,以及通胀压力的上行,可能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性降低,一旦短期流动性出现困难,央行将更加倾向于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而非降准、降息这类全面宽松的信号。
实际上,正如笔者多次所提,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并不是政策偏紧、需要放松,而是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当然,要做到这点,不能仅仅依赖货币政策本身,解困实体经济也不能将单单仅寄托于“降准”,积极落实减税降费、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简政放权、以及加快推动改革开放举措落实等,才是提振企业信心、改善利润,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要义。
来源: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